中华党姓网

 找回密码
 加入党姓网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24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摘] 《党姓资料三》党姓的十三个渊源

[复制链接]

316

主题

331

帖子

321

积分

管理员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积分
3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12:0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大禹王的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该支党氏为夏王朝王族的后裔子孙,历史上,大多称党氏出自夏之后代。
  史书记载,属于上古圣君夏禹后裔的一支族人世居于党地(今青海东南部黄河两岸),遂指地称党氏,后迁居于黄陵一带(今陕西延安黄陵),仍称居地为“党”,即今黄陵县阿党镇一带,世代相传至今。
  姒姓党氏族人皆尊奉夏禹为得姓始祖,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dǎng(ㄉㄤˇ)。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地方官吏仉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中的记载:古时有仉督氏复姓,后分为仉氏、督氏,今已无此复姓。
  “仉”,实际上就是“掌”的古体字,“仉督”也就是“掌督”。仉督之官的本称叫“党正”,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主管指定区域内的行政事务,后称党督,再演变为掌督、或仉督,职能都一样,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
  西周时期的行政区划,主要以“州”为本,每一州按东、南、西、北、中分为五党,每一党分为五族,每一族拥有一百户(家),构成一个基层的行政区域以及户籍单元。每一党的行政长官就称作“党正”,负责掌管本党之内五百户(家)的政令行使、民众教化之事,战时则负责从每家抽一丁,五百丁为一师,编入军制以供中央王朝驱策。
  这在典籍《周礼·地官》中有记载:“党正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党正之职在南北朝的北周时期官秩正一命,即正九品。
  古代,“党”、“掌”、“仉”三字同音通义,可以互假,因此,“仉督”是“党正”的化称。
  在仉督(党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仉督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单姓党氏、仉氏、督氏、掌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的封地上党,属于以封邑名城为氏。
  上党,位置在今山西省的长治市地区,号称天下之脊,古人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其地为“上党”。上党地区地形十分险要,境内山地、丘陵、盆地纵横交错,海拔大都在800~1500米之间,最高的太岳山北台顶海拔2453米,“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则谓晋国咽喉也”,所以自古以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
  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晋烈公姬止十七年,韩景侯韩虔七年,赵烈侯赵籍元年,魏文侯魏斯四十四年,秦简公嬴悼子十二年,公元前403年),魏、赵、韩三大家族势力正式“三家分晋”,上党地区归于韩国。其时,日益强大起来的秦国为了向东方扩张,秦简公对上党地区不断觊觎,屡次试探将势力延至上党。
  周赧王姬延三十五年(秦昭襄王赢稷二十八年,楚顷襄王熊橫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国著名的大将白起曾率军深入上党,一度攻取了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康营村),至此,秦国吞食上党之口已经张开,只是由于当时正值秦、楚两国战事紧张,才撤军缓和下来。之后,秦胜楚,于是又掉过头来在周赧王五十三年(秦昭襄王四十六年,韩桓惠王韩虮虱十一年,赵孝成王赵丹四年,公元前262年)重逼上党。在秦军大举进攻面前,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遂主动就近将上党献于赵国,被赵孝成王封为华阳君。之后,赵国名将廉颇立即率军屯兵于上党南界,抵抗秦军。
  此后,赵国在今山西长治八义乡东坪、西坪一线驻扎重兵,并在石后堡建立坚固的堡垒,扼守住三关要道,与强大的秦军相持有三年之久,致使秦国无法向东发展。一直到周赧王五十五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国谋士范雎用反间计诱使赵孝成王撤换了老将廉颇,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为主将,致使赵军在“长平之战”中惨败,上党最终落入秦国之手,秦军主将白起晋升武安君。
  从此,上党成为秦国实现东进战略的重镇通道,为后世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
  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早在春秋时期,晋国就有一个公族大夫封邑于上党(今山西上党),在他的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党氏,世代相传至今,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dǎng(ㄉㄤˇ)。
第四个渊源:源于任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之邑阙党,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鲁国有位大夫党氏,相传是远古黄帝的小儿子禹阳之后裔,任姓,被封于鲁国的阙党邑。
  阙党,是春秋时期鲁国一个地邑的名称,地理位置就在今山东省的曲阜市阙里,也就是后世孔子落居之地,其后人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阙党氏、鲁党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单姓党氏、阙氏、鲁氏。
  在鲁庄公姬同即位后的第三年(周庄王姬佗六年,公元前691年),鲁庄公曾射猎郊游于郎台(今山东鱼台),于台上窥视到不远处党氏之女,见她容色殊丽,甚是欢喜,便派内侍召之。内侍打听到其女名叫党孟任,便前去邀请。
  起初,年轻貌美的党孟任不从,鲁庄公就对着党孟任发誓道:“你若从我,我当立你为夫人。”春秋时期,诸侯国君主的正妻称“夫人”,也就是王妃,地位很是崇高。面对如此诱惑,党孟任心动了,她就叫鲁庄公立盟誓。
  鲁庄公急于求好,当然立马同意,党孟任遂与鲁庄公一同“割臂血誓神”。然后,党孟任与鲁庄公双宿于郎台之上,几天后随鲁庄公一起回宫,一年后生下一子,就是后世著名的鲁公子般,也就是公子斑。
  鲁庄公回宫之后,欲应誓立党孟任为夫人,就去请命于母亲文姜。谁知文姜根本就不同意,而是逼迫鲁庄公娶自己的哥哥齐襄公姜诸儿(公元前697~前686年在位)的女儿姜氏为夫人。因此党孟任虽未被立为夫人,在宫中二十余年,却也权主六宫之政,最后病废不能起,逝世后仅以妾礼安葬。
  鲁庄公病逝之前,因为夫人姜氏没有生育,无嫡子,便立党孟任之子公子般为太子。公子般在(公元前662年)鲁庄公病逝后,于农历10月即位为鲁国新君,但很快就在为鲁庄公出殡的典礼活动中,被鲁庄公的庶长子庆父教唆一个叫荦的圉人(喂养马匹之役人)刺杀而亡,公子般的外公即党孟任之父也在那场谋杀中一同被害,党氏家族就此四散迁逃,由此还引发了鲁国大乱,史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这段历史被左丘明记载在《左传》中:“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而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子般即位,次于党氏。冬十月己未,共仲使圉人荦贼子般与党氏。成季奔陈。立闵公。”
  这位党孟任,就是鲁国这支党氏家族之代表人物。该支党氏的正确读音作zhǎng(ㄓㄤˇ),世代相传至今,后来该家族还分衍出掌氏、仉氏两个姓氏群体,皆世代相传至今。
  任姓党氏族人皆尊奉党孟任、公子般(公子斑)为得姓始祖。
  在古代,“割臂血誓神”属于非常庄重的“血祭”,是规格最高的盟誓。
  盟誓双方若都是男人,即皆割右臂;若都是女人,即皆割左臂;若是一男一女,则男割左臂、女割右臂。
  盟誓时,以锋利器物(剑、刀之属)在指定的手臂腕部内侧轻划一下,不是腕部外侧的腕脉部位,待鲜血沁出时,面对面将双方伤处紧紧合在一起,然后相面(面对面)同时跪下,彼此将臂肘顶在对方胸膛,让双方鲜血融合,表示血脉相通,生命休戚相关与共,之后共同将誓言对指定的神灵说完。在盟誓的整个过程中,有訾人(譻人,公证人)当场为证,双方手臂割伤接合处不能分开,一直到盟誓完毕站起来后才能分开。
  “割臂血誓神”是古代人与人之间极端郑重的盟誓,其誓言至死不逾。凡违背誓言者,见证人都被允许将违誓者置于死地,且不承担任何罪名。
  看来,党孟任就是太信任这种血祭了,因此上了鲁庄公的“大当”,因为所有史书中皆未记载其当时有訾人,乃致后来连儿子都被搭进政治阴谋,家破人亡,一无所有。
  注:
  “证”的古体汉字“訾、譻”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国家出版业标准矢量字库《方正超大汉字集库》。
第五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秦、汉时期西羌的分支党项族,属于以氏族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党项族,是古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
  据典籍《广韵》的记载,党项民族本来是西北羌族的一个分支部落群体,后来以氏族部落居于党项(今四川松潘高原一带),而以居邑名称汉化为姓氏,部称党项族,人称党项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单姓党氏、项氏,后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其党氏的正确读音作dǎng(ㄉㄤˇ)。
  该支党氏的代表人物,就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君主姚苌属下的著名大将党耐虎,以及姚兴属下的著名大将党智隆。那党智隆后来以所据东乡之地(今甘肃临夏东乡一带)降附胡夏政权,曾被胡夏政权的缔造者赫连·勃勃敕封为光禄勋爵位。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族中有党氏。据史籍《路史》的记载,鲜卑族人也是黄帝的子孙,因为迁居到鲜郫山,因而称鲜卑部。
  在史籍《魏书·序纪》中记载拓跋鲜卑的起源时叙述:“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
  “大鲜卑山”何在,在南北朝以降历代古籍中无凭查考。千百年来史学界聚讼纷纭,甚至有人竟认为“鲜卑山乃具神话之意味,未必能指出今为何地”,因而成了千古之谜。直到1979年7月下旬,人们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东北部鄂伦春自治旗境内发现了“嘎仙洞”,并在山洞里发现了《魏书·礼志》所记载的祝文内容,方始初步断定“大鲜卑山”的具体位置。
  鲜卑拓跋部联盟首领拓跋·珪在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创建了北魏王朝,称北魏道武帝,传至第十代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执政时期(公元528~530年在位)的永安元年农历2月,封其族叔安南将军、并州刺史元天穆为太尉公,封上党王,领兵驻守壶关,世代食上党之邑。
  上党,是秦朝时期秦始皇所设三十六郡之一,因其地居太行之巅,地势最高,即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地区。在元天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党氏,但未入北魏史籍,成为鲜卑族脱谱姓氏之一。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其党氏正确读音作dǎng(ㄉㄤˇ)。
第七个渊源:源于藏族,出自秦、汉时期的党项民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古代藏族就有自己的姓氏,最初主要有四个姓氏,号称“先藏六姓”,就是“嘎、珠、扎、党、韦、达”六大姓氏,其中的“党”亦称“冬”,这在达仓宗巴班觉松保撰写的《中藏史集》、巴沃祖拉程瓦撰写的《智者喜宴》、智扎喜嘉措撰写的《姓氏白莲苑》等汉、藏文史籍中均有记载。另外在其它一些藏文史籍的记载中,将“色、慕、冬、党”列为原始的四大姓氏,但目前藏学界一般认为色、慕、冬、当都包括在嘎、珠、扎、党四大姓氏之中,是由于刚开始用文字记载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规范,因此形成同音但拼写方式不同的现象。
  藏族党氏、或称冬姓,就是汉文史书中记载的藏族先民之一的党项民族称谓,据文献《中藏史集》的记载,党项民族在隋唐时期的青藏高原开始分化为党噶、党纳、党查、党姆等部族,然后以此为基础,再分衍为六大且氏、六大曾氏、十八大额氏、十八大查氏、十八大须氏等等,其中的十八大须氏还包括了玉须(今长江源头玉树)、拉须(今青海澜沧江上游拉秀),其名称和地域至今没有变化。
  该支党氏族人遍布西藏康区、安多等地方,后来由于藏汉之间的战争,西藏赞普从西藏各地迁移很多部落到康区和安多守戍边界,因此在康区和安多的藏人中包含着各种姓氏的人。这在藏文史籍《五行常用宝瓶》中有记载:“在下部多康地区,党氏五行为土,寄魂于鹿;珠氏五行为水,寄魂于旄牛;扎氏五行为铁,寄魂于野驴;果氏五行为火,寄魂于山羊;嘎氏五行为木,寄魂于绵羊;如若不知详细之姓氏,可均归于党氏”。
  史籍记载中所谓的“寄魂”,是西藏原始宗教本教的一种观念,表明当事西藏多康地区虽然有各姓氏的人,但主体仍是党氏。
  党氏族人中的一部分部族在抗拒西藏统一过程失败后,东迁到中原内地,其后裔在西藏边界地区建立了藏语所称的“木雅国”,也就是汉文史籍中记载的西夏国,由于木雅国中百姓大多为内地人,受其影响,在蒙古军灭其国后,也就被同化为汉族而不复作为独立民族存在。
  在西藏的六大氏族中,党氏中相当多的族人后来与韦氏、达氏两族在历史长河中几乎全部被汉族或其它少数民族如壮族、回族、满族所融合。
  在藏语中,党氏的读音作dōng(ㄉㄨㄥ),因此其汉化姓氏中也有以冬氏代之的情形。
第八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西夏党项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回族党氏,源出西夏时期的党项民族,其部族首领在唐朝时期被赐李氏,世代相传为部酋。
  北宋仁宗赵祯宝元元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大庆三年,公元1038年),由党项贵族李元昊正式建立了西夏王朝,历时二百八十九年之后,蒙古察合台汗国的第十七代大汗孛儿只斤·答儿麻失里在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发动了针对印度德里苏丹国的大规模掠夺性远征,随后强离推行“蒙古入回”运动,两亿印度民众改奉伊斯兰教,其时一部分党项族人随之迅速融入回回民族当中,仍延其氏族称谓为党氏,世代相传至今。
  回族党氏族人目前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以及印度的德里等地区,其党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dǎng(ㄉㄤˇ)。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锡克特哩氏,亦称西克忒里氏、石克特立氏、锡得胡立氏,满语为Sikteri Hala,属于卦尔察女真一系,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卦勒察和伦(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松花江与黑龙江沿岸地区,后多冠汉姓为党氏、西氏、胡氏、石氏、奚氏、郗氏、邵氏等。
  该支党氏鼻祖为锡克特哩·党阿赖,满洲镶红旗人,世居卦勒察和,累官至左都御史,在其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即称党氏,其党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dǎng(ㄉㄤˇ)。
第十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墨勒迪哷氏,世居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南部)、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等地。后有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ldire Hala,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熬金(今黑龙江上游)、毕瞻(今俄罗斯境内黑龙江支流比占河)、黑龙江两岸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党氏、孟氏等。
  该支党氏鼻祖为墨勒迪哷·阿克岛,世居黑龙江鄂奇村(今黑龙江与松花江汇流处),为部酋。他在清康熙年间率部归附满清王朝,被划归满洲正黄旗索伦部,授四品官位,部族兵丁一百五十人被编为“珲托和”(Huituoh,半个佐领),由其儿子墨勒迪哷·党锡统领,在墨勒迪哷·党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即称党氏,其党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dǎng(ㄉㄤˇ)。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孤儿,出自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属于长者赐姓为氏。
  1976年9月8日,一百多名唐山地震孤儿被送往河北省的石家庄市育红学校,其中有三名数月大的女婴。
  育红学校,是一所国家供给制的孤儿们生活、学习、游戏的新型学校。当时的校长董玉国是一位开滦矿工出身、解放后受过高等教育的教育工作者。
  当时,唐山孤儿们身上都带有写着名字的布条,只有三名分别为六个多月、七个多月、八个多月的小女婴没有任何姓名记录。后经育红学校党支部确定,分别给她们起名叫党育新、党育苗、党育红,她们都姓党氏,是中国共产党的女儿。这就是后来著名的的“党氏三姐妹”。
  “党氏三姐妹”皆尊奉中国共产党为得姓始祖!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弃孤,出自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东寨村村民李宗保、卫春菊夫妇,属于长者赐姓为氏。
  在山西省,有十五名冠以“党”氏的孩子,他们原本都不姓党,要问他们原来姓什么,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因为他们都是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孤儿,是一对好心的夫妇把他们养大的。
  这对夫妇就是李宗保、卫春菊夫妇。从1997~今年,他们先后抚养了十五名孤儿,这十五名孩子都有一个姓——“党”。
  2009年12月,这对好心的夫妇荣膺运城市 “百名优秀人才”称号。李宗保说:“这些娃娃虽然都是我们收养的,但他们都托了共产党的福,所以都应该姓党。我姓李,所以孩子们都是‘李字辈’的。”
  今年六十三岁的李宗保生长在黄河岸畔,他不仅心地善良,还有一身好水性,年轻时曾多次冒险从黄河中救出落水者,是当地出了名“好心人”。他的妻子卫春菊和他一样,心地善良,尽管自己生活并不富裕,但见了比自己贫弱的人总要设法帮助。
  1997年8月的一天,卫春菊上街时看到一个患某种先天性疾病的孩子被亲生父母抛弃在路边,周围围了一群人指指点点。乐善好施的卫春菊禁不住说了句:“这娃真可怜!”在场的民政部门工作人员顺势问卫春菊:“你能不能把这娃先抚养起来,等我们调查清楚情况以后再作安置。”“行!”卫春菊果断地把孩子抱回家。从此,老两口把这个没娘的孩子当成亲娃来养,并给孩子起名“党李男”。
  2001年冬天,李宗保听说晋中人民医院能治疗党李男的疾病,便凑了两千多元钱,冒着严寒抱孩子到榆次市做了手术。在老两口的悉心照料下,孩子恢复得很好。小李男上幼儿园后,无论刮风下雨,李宗保一天几次背着接送。目前,十四岁的党李男已是一名初中学生了,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由于李宗保夫妇心地善良,在收养党李男之后,当地民政部门又陆续送来多名被遗弃的孩子。对上了年纪的李宗保夫妇来说,一下子照料多名婴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白天还好说,到了晚上,这个孩子要吃饭喝水,那个孩子要撒尿拉屎,老两口夜夜都不能脱衣睡觉。到了冬天,即便是天气再冷,每晚也得起个四五回。天亮后,还得把孩子们的脏衣服、尿布片刷净晒干。无论哪个孩子有个头痛脑热,老两口都要抱着去就医。十余年来,老两口几乎没睡过一晚安稳觉。
  2004年,党李男到了上小学的年龄,老两口带着党李新、党李蛋、党李娟等来到县城租房居住。虽然每收养一名孩子,民政部门都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但对李宗保家来说,这远不能解决全家人的生活问题。为了生计,老两口买了一辆旧平车,利用空闲时间到大街小巷捡破烂。近年来,李宗保的女儿在县城办了一所学校,家境有所好转,老两口和孩子们也搬到学校居住。有一次,党李男在学校组织的期中考试中,语文没有考好,当李宗保问他原因时,小李男吞吞吐吐地说:“作文题是《我的妈妈》,可我从没有见过妈妈,不会写。”接着他又深情地对李宗保夫妇说;“我虽然没有见过亲爸亲妈,但你们胜过我的亲生父母啊!”一席话,感动得李宗保老泪纵横:“我们这辈子,值了!”
  十余年来,在老两口抚养过的十五个孤儿中,有的已被人通过正当途径收养。眼下,除了党李男,老两口还收养着另外三个孩子。这些过早地经受了人间冷暖的孩子,都与李宗保夫妇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
  党李男、党李新、党李生、党李女、党李娟、党李蛋……等十五名孩子,都尊奉李宗保为得姓始祖。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弃孤,出自河北省廊坊市社会福利院,属于长者赐姓为氏。
  在河北省廊坊市福利院,有五十七名被收养的孩子,他们不知道谁是生身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姓名籍贯,因为有残疾的他们皆是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孤儿,廊坊市福利院就是他们的家,党就是他们的妈妈,他们都有着同样的一个姓氏“党”,有同样的“民、育”等“字辈”。
  “丢啊丢啊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在市社会福利院宽敞明亮的活动室里,党天爱、党民双、党民育和其他党氏的兄弟姐妹们一起正在做游戏,他们天真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里,摇铃、花色求、小汽车、小铲子、积木等各式各样的玩具一应俱全,孩子们玩到高兴处还会发出满堂笑声。在康复训练室,记者还看到各种特殊的健身器材,这些器材可以使孩子们针对不同的病情进行各种康复训练。
  十三岁的党育胜双上肢残疾,但他骄傲说:“我现在已经上六年级了!”据了解,刚刚来到福利院的时候党育胜生活不能自理,通过几年的治疗和康复训练,他现在已经走进了校园和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
  据廊坊市社会福利院院长张宝旺介绍,目前这五十七名党氏的孩子们最小的两岁半,最大的二十九岁,他们分别来自于廊坊市区、廊坊市开发区、廊坊市广阳区和安次区。他们在福利院终得到了温暖,有了新的亲人,享受这快乐时光。“目前,这些孩子在福利院可以说是衣食无忧,受到了中共廊坊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患病的孩子被分批送到医院进行治疗,病愈后他们也相应地能得到一些基本的教育。”福利院还与廊坊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系,让这些孤残儿童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从而使他们的治疗费用得到保障。
  廊坊市民政局为了让孤残儿童的生命、生活、生存质量得到持续提高,专门出台了《廊坊市孤残儿童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在解决孤残孩子的问题上建立起了长效机制。从孩子一开始的接受救助,到大学毕业,到毕业以后分配工作,政府都将连续负责。
  这五十七名党氏孤儿,皆尊奉中国共产党为得姓始祖!


中华党姓网 - 版权公告
1、涉及钱财需谨慎,本站只提供平台,无法对真实性负责,请族亲理性判断真伪
2、本网站文章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3、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中华党姓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4、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中华党姓网的同意
5、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6、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7、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8、中华党姓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党姓网

本版积分规则


亲爱的党氏族亲,赶快加入我们吧!
X

QQ|Archiver|小黑屋|中华党姓网  

GMT+8, 2024-12-22 22:21 , Processed in 0.194242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